主管QQ:站内信联系

机场遇空袭战机被封锁!怎么办?公路起降只是办法之一2023-07-03 09:35

  曾几何时,空军只是陆军的附庸,只能承担一些侦察和低烈度攻击任务。二战时,美国并没有独立的空军,空军前身是陆军航空队。亨利·哈里·阿诺德在1940年时只是负责航空兵事务的陆军副参谋长,兼陆军航空兵司令,1941年才升任陆军中将。在战火中,空中力量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为顺应形势变化与战场需要,1942年3月,美国陆军再次改组,陆军航空队已经与地面部队、后勤部队并列为陆军三大组成部分;1947年9月18日,美国空军成立,美国空军发展的历史堪称“有为才有位”的典范。

  对于空中力量的崛起,德国和日本均有清醒地认识:一方面,大力发展航空兵(空+海航);另一方面,将敌方机场、战机作为重点攻击对象,力争将敌机扼杀在地面。1941年6月22日,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作为“巴巴罗萨”计划的重要内容,开战第一天,德军“斯图卡”式轰炸机就袭击了苏联西部特别军区的66处机场,德军大量使用被称为“恶魔之卵”的集束炸弹,对集中、成排停放的战机危害极大。开战第一天,苏联共损失飞机1811架,其中1489架被摧毁在地面,噩耗传来,军区空军司令科佩茨中将畏罪自杀。

  大约6个月后,这种画面在珍珠港再次上演,除了港内舰艇,日机还摧毁了200多架飞机,美军损失惨重。对于攻方而言,将敌机扼杀在地面,有两种途径:摧毁战机或摧毁跑道。二战期间,战机较轻,土质野战机场即可起飞,即便是B-29这种4发重型轰炸机也无需高等级跑道,毁坏跑道效果有限,摧毁战机更为直接。(注:抗战期间,中国西南的几十万老百姓,靠石碾、石锤、鹅卵石、泥浆等工具和原材料就为B-29修建了数个基地,为盟军对日战略轰炸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老百姓用原始的工具就为B-29修建了机场,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自二战后期,喷气式战斗机大量投入使用,战机起飞重量和起降速度大幅增加,对跑道要求高了起来,二战时使用的压实土地、草地或钢板道面不再满足需要,即便是前线机场,也有比较坚固的沥青或混凝土跑道。因此,毁坏跑道比摧毁混凝土岩体、洞库中的战机更为高效,各国也发明了形形色色的反跑道炸弹,第一轮空袭将敌机封堵在地面成为现代战争的标准动作。角色调换一下,作为守方,强化国土防空是根本,但面对攻方多层次、立体化打击,甚至是蓄谋已久的偷袭,很难毫发无损。机场遇袭,战机被困,怎么办?且听本文详解。

  机场遇袭后,驻守部队肯定会进行评估,如敌人使用的是常规炸弹,对跑道造成的损害有限,可在短时间内修复。排爆和抢修是机场地勤必备训练科目,机场往往会配备清障勘察车等专业车辆和跑道快修系统。如果敌人使用子母弹,机场可能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未爆子炸弹和封锁地雷,有的是引信失效成为哑弹(子母弹确实瞎火率高),有的则是故意使用延时引信,意图给抢修人员带来伤亡,延缓抢修进度。

  探测工程车装有磁力仪等高新装备,对未爆弹探测、定位后,可用装甲工程车将未爆炸弹推到安全地点,或用地下引爆弹将其引爆。维修跑道第一步是清除爆炸产生的碎石,再用水泥道面切割机将断裂的混凝土切割下来,经破碎后装载运走;第二步是填充鹅卵石或碎石,用挖掘机粗平、铲车精平、压路机压实,再用快干水泥或专用材料修补道面。地勤使用的不是普通水泥,快干水泥或修补专用材料具有粘性强、弹性高、抗压等特点,修复1小时后就可使用,无需像普通水泥长时间等待凝固。

  修补道面除用快干水泥,还可直接铺设玻璃纤维垫(玻璃钢道面板)。折叠式玻璃纤维垫由9块玻璃钢纤维板组成,用于替代传统抢修钢板(如AM-1型),每块玻璃钢纤维板长9.14米、宽1.83米、厚0.95米,只需5分钟就能展开,可垫平大多数弹坑。它与工具箱、简易跑道边缘标记系统和机场紧急照明系统构成了跑道快修系统。其中,简易跑道边缘标记系统可对3000米的跑道进行标记,确保地面照明和导航辅助设备无法开启时,机场仍能安全使用。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使用过此类系统,美军地勤只用4个小时就完成了机场跑道抢修任务,好东西当然不便宜,一些地区购买过美国此类装备,单价超过4000万美元。

  利用公路起降战机由来已久,德国是世界上最早修建高速公路的国家,1932年就在科隆与波恩之间建成了第一条高速公路。因公路等级较高,可直接满足Me 262等喷气式战机起降需求,二战后期,不少德国战机从公路起飞迎敌。高等级公路与机场跑道非常接近,但也不是所有公路都适合作为野战机场,比如图中这样。

  一条合格的战备机场公路必须满足以下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厚度,普通高速公路水泥或石头地基厚度一般在5厘米左右,若要作为飞机跑道,地基厚度则需几十厘米;二是材质,道面要采用特殊沥青或混凝土,可渗透因雨雪导致的积水,普通公路往往容易积水,给高速行车带来隐患,更别说起降的战机;三是障碍物,能够作为跑道起降飞机的高速公路必须平直,不能有天桥、悬吊的信号灯、指示标志,道路中间隔离墩方便移除,隔离墩下要平整,双向道路中间接缝要吻合,这是因为两条路并在一起宽度才达标,而飞机总是降落在中间。

  提到公路起降就不得不说北欧小国瑞典,作为永久中立国,瑞典并没有放松国防建设,军工产业十分发达,并且成为五常外少有的能独立生产一、二、三代战斗机的国家,萨博系列战斗机畅销世界。考虑国土面积较小,战略纵深有限,瑞典战斗机在设计时,均十分注意短距起降能力:萨博-37“雷”装有反推,不但能够缩短着陆距离,还能原地掉头,垂直位移能够折叠,便于停进路边低矮的山洞机堡里;JAS-39“鹰狮”从设计之初,就十分注重野外部署能力,公路起飞滑跑距离仅需300米,在印度LCA”光辉“战机问世前,“鹰狮”一直是世界上最轻的第三代战机。这个“小家伙”可是“人小鬼大”,中泰空军对抗演练中,“小家伙”可是把大块头的歼-11挑落马下。

  中国一向重视公路起降演练。早在1989年9月,在刚刚建好的中国首条长距离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上,就进行了首次高速公路战备跑道起降演练,参加演练的有歼-7、伊尔-14等机型。后来的演练中,出现了更多高速公路,也出现了歼-11、运-7等更多机种。当您驾车行驶在高速上,突然发现某段路开阔、平直,也许那就是战备跑道公路,“平时能应用、战时能应急”。

  跑道被破坏时用于战斗机起飞的气垫车,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资料来源:空军之翼

  大家都知道,航母甲板长度有限,为帮助战机起降,发明了弹射器和阻拦索。还有一些国家,或是剑走偏锋,或是技术受限,发明了另外一种路径,那就是滑跃起飞技术。该技术最早由英国人采用,被苏联人发扬光大,典型代表如苏联第三代航母1143.5型,首舰为库兹涅佐夫号。英国在1976年建成了第一座陆基模拟设施,1977至1978年间,使用“鹞”式战斗机进行了400多次起降试验,测试的滑跃甲板上翘角度范围从6度到17.5度不等。经试验,“鹞”式使用滑跃式甲板短距起飞可有效增加航程和载荷。

  1999年,美国B-2轰炸机用6枚JDAM炸弹就瘫痪了南联盟Obvra机场,只需缩短战机起飞距离就能

  苏联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也开始研究通过使用滑跃式甲板来缩短战机起飞滑跑距离。该项研究最初是为了解决在库兹涅佐夫号上使用第三代战斗机(苏-27、米格-29)的问题,后来1988年,苏联飞行试验研究所提出了在空军机场使用机动式起飞跳板的建议。1999年,美国B-2轰炸机用6枚JDAM炸弹就瘫痪了南联盟的Obvra机场,这种情况下只需缩短战机起飞距离就能,起飞跳板的价值也就凸显出来。

  该所研制的MT-1型起飞跳板长14米、高0.75米,由7段跳板组成,总重约22吨,最大的一块重约4吨,可由两辆卡车或一辆带挂车的卡车运输,装卸任务由6吨起重机完成。为适应不同重量的飞机起飞,跳板中的某一部分可以不安装。1994年,一架米格-21双座教练战斗机完成了从MT-1型跳板上的首次起飞试验,滑跑距离从900米缩短到130-150米;满油、挂4弹的米格-29使用该跳板起飞滑跑距离是230-250米,在遇袭的机场找到250米的跑道或滑行道还是很有希望的。

  一套机动式起飞跳板的造价不足米格-29飞机的十分之一,在特殊情况下,它能“抢救”出不止10架飞机,其经济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美国也进行过该类试验,以“大黄蜂”为例,该型机在陆地上的普通滑跑起飞距离约250米,但使用上翘角度为7度的滑跃甲板后,所需滑跑距离仅117米。这些试验有效证明了常规固定翼战机也可以利用陆基滑跃甲板缩短滑跑距离起飞。

  虽然西方部分战机也具备野战起降能力,但大部分战机都比较娇贵,F-16碾过碎石堆或粗糙地面时,都要为机轮安装临时履带(不能用于起飞),帮助其在废墟瓦砾中调动。相比之下,“战斗民族”就彪悍多了,也许是卫国战争的教训过于刻骨铭心,苏联不少战斗机、轰炸机和运输机都具备野战机场(土、草地)起降的能力,连安-124这种巨型运输机都能在泥泞的机场使用,真是叹为观止。

  苏联战机在设计时就考虑了野战起降的要求,除起落架挡泥板,米格-29早期型号更是为进气道安装了挡板,跑道条件恶劣时,直接将进气道关闭,使用机背的辅助进气道吸入空气,可有效避免跑道上的砂石被吸入发动机。但这种设计占用了背部空间,使得米格-29载油少、航程短,尽管符合苏联前线航空兵的定位,但在出口时总被人诟病,后来为了满足国外需要,米格-29后期型号取消了背部进气口,改为油箱(座舱后还增加了保形油箱),增大了航程。

  当然,应对起降软肋最好的办法还是发展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虽然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但瑕不掩瑜,有了它战时生命力和反击能力大幅增加,不少国家就通过两栖攻击舰搭配垂直起降战斗机加入了“航母俱乐部”。在垂直起降之前,美苏两国均进行了火箭助推起飞试验,甚至是“零距离起飞”,让战机基本摆脱了对于跑道的依赖,安心躲避在抗核打击能力的掩体中。比如,60年代西德空军和洛克希德合作研发了一套“零长度发射”(ZELL)系统,凭借F-104自己的J79涡喷发动机和一个安装在机身下方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就能升空。

  实现了掩体直接起飞,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降落,如果找不到能降落的机场着陆,结果只能是弃机跳伞,这也让“零距离起飞”技术陷入瓶颈,在垂直起降战机出现后被抛弃。英国是垂直起降战机的拥趸,曾长期装备“鹞”式战机,还为它放弃了固定翼舰载机,订购的F-35也全部是垂直起降型(F-35B)。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极力向中国推销“鹞”式战机,在苏联陈兵百万的背景下,中国非常青睐“鹞”式不依赖跑道起降的能力,马岛战争的表现也为其加分不少。

  无奈囊中羞涩,这笔交易最终未能达成,不然中国航母可能走上另外一条发展道路,航母梦也许会提前很多年实现。虽然未能引进“鹞”式,但中国借机引进了“鹞”式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BL755型集束炸弹(子母弹),它与强五的组合(包括国产化型号250-3子母弹)成为远火和末敏弹装备之前,80年代应对装甲集群最为有效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