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站内信联系

我国机械工业的基本现状分析2023-10-13 16:12

  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曾对现阶段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地位和作用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装备制造业基础性强、关联度高,决定着整个制造业的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生产消耗水平和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必须下更大决心,采取更有效措施,加快改变我国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能力不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状况。要求我们要不断增强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国产知名品牌的能力,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总体水平有实质性的提高。

  这期间,、、、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就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作出重要批示和发表讲话。国家先后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均提出了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为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工业注入了不竭的动力,迎来了科学、良性、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机械工业已从基础十分薄弱发展成为今天门类齐全、具有相当实力的工业生产体系,经济总量占整个装备制造业2/3以上,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制造业和GDP的增长速度。2008年,拥有规模以上企业7.88万家,资产总额6.68万亿元,从业人员1466万人;实现利润4605亿元,税金2491亿元。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约2.3万亿元,工业总产值9.07万亿元。生产发电设备13319万千瓦,居世界第1位;汽车934.55万辆,其中轿车503.74万辆,居世界第2位;数控机床12.22万台,居世界第3位。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约占全部工业的18%左右(总产值18.28%,销售额17.99%,利润19.14%,资产16.54%,人员18.1%)。进入新世纪的八年来,机械工业的总产值增长了6.3倍,工业增加值增长了6.5倍,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5.8倍,利润增长了8.5倍,外贸出口额增长了6.6倍。2008年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利润、税金等,对同期全国工业相关指标发展的贡献率,均居全国工业各行业首位,是拉动工业和GDP增长的重要行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重大。

  机械工业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较大,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成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关键因素。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老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冗员多、社会负担重、债务重等问题。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承担振兴重任的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实现了减员增效、剥离办社会职能和主辅分离、债转股等项改革,卸掉了压在身上的包袱,国有企业沉重负担得以减轻,企业管理水平普遍提高,经济效益逐步好转,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同时,为形成具有一定集中度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组织结构,一些企业通过业内重组,扩大产品和服务领域及企业规模,迅速形成了系统集成和服务能力;通过主机制造兼并配套企业,提高了系统集成能力;通过用户兼并制造企业,满足了主业发展的需要;通过财团或贸易性公司兼并制造企业,扩大了业务领域和盈利能力。

  多种形式的企业改制改组,使机械工业的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上电、东电、哈电三大集团生产的发电设备已占全国发电设备总产量的75%;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集团五个企业已占轿车总产量的70%;沈阳、大连两大机床集团生产的数控机床已占全国数控机床产量的25%。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给机械工业带来新一轮的并购热潮,企业并购重组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机械企业要善于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

  改革开放前,机械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世界水平大致相差二十年。30年来,通过国内研制和引进消化吸收世界先进技术,我国机械装备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有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现在,我国首个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试验示范工程正式建成投运,这是目前世界上运行电压最高、输电能力最大、代表国际输变电技术最高水平的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创造出一大批世界纪录。世界首套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示范装置投产,实现了核心技术的掌握和设备国产化的成功。国家建设所需的多数电力工业装备已基本可立足国内,百万千瓦的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压水堆核电装备、70万千瓦水电机组、2000千瓦风电机组、交流1000千伏和±500千伏直流超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满足了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12000米特深井石油钻机、百万吨级乙烯成套装置、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全流程技术装备、特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大型井下矿和洗选厂设备、日产万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盾构机、高档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等先进技术装备广泛应用于石化、冶金、建材、交通运输等各行业,机械行业职工多年的“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理想正在成为现实。

  同时,一大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陆续建成,一大批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目前,机械主导产品的技术来源国内占比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24.5%上升到现在的60%。机械工业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契机,发挥后发优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用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代价实现了技术装备的升级。国内机械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增强了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了技术水平和自主设计制造能力,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的需要。通过对一大批重点骨干机械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大提升了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需求的强力拉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使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和生产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可再生能源装备除努力发展水电、太阳能设备外,风力发电设备发展迅速,2008年生产了594.7万千瓦,同比提高154%;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单机1500千瓦机组已成为主力机组,单机2000千瓦机组已经批量生产,3000千瓦机组已开始生产。燃煤火电机组,高参数大容量机组发展迅速,(2008年,超临界机组和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汽机方面生产了57台/3660万千瓦,占汽机总量的41.20%,其中超超临界100万千瓦机组生产了9台;锅炉生产了63台/4260万千瓦,占锅炉总量的53.73%,其中超超临界100万千瓦机组15台。)截至2008年底,在全球投运的70台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中,中国已有11台国产百万千瓦级机组投入运行。同时加快推进了能源装备技术进步。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技术装备已经完成并成功投运,±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变电设备研制情况进展顺利。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已经广泛试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纯电动汽车已经批量出口。相当欧洲Ⅲ号标准的国三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于2008年7月1日在全国范围实施,机械行业提供了相应的内燃机和机动车产品。

  另外,根据基础件和基础工艺发展严重滞后的实际情况,加强了对通用配套产品、测控部件质量和可靠性不高,品种规格不全,特种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落后的攻关研制。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顺应国内外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通过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提升产品品牌价值,提高经济效益。

  近年来,机械工业按照“围绕一条主线,抓住两头,提升整体”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大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同时加快“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发展,改进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合理配置资源,加快推进专业化生产和企业间的协作配套,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从对整个机械工业发展所作贡献看,小型企业约占六成到七成,超过了大中型企业所作贡献的总和。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化,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特别是民营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8年民营经济的工业总产值增长30.53%,比国有、三资企业分别高16.67和11.35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4.36%,比国有、三资企业分别高19.94和19.24个百分点。各项经济指标,民营企业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已占机械工业的半壁江山。

  目前,大部分省市正在根据各自机械工业的基础和优势,建设多个高起点、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配套体系健全的机械制造园区或产业集聚地,作为实施强省、强市战略的新支点。在包括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在内的东部地区继续高速发展的同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布局规划也取得积极进展。现在,产业集聚效应得到显现,机械工业生产、销售、利润和税金等经济指标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基本上按东部、东北、西部和中部4大区域板块的顺序递增。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实现现代制造业服务化,拓展机械工业增值之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已经成为机械工业新的发展趋势。上海、辽宁、南京等地已将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让服务经济成为发展的主动力,作为当前机械工业的一项迫切任务。目前,先进企业的经验正在推广,很多企业已制定出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规划,一些企业已在这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

  近年来,我国机械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质量、可靠性、技术水平也有了大的改观,一批重大装备已占领国外市场,在国际上树立起良好信誉。2005年前,我国机械工业一直处于进出口逆差的状况,2006年出口首次大于进口,实现顺差7.6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近几年国内电站成套设备全部实现国内供给;国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

  机械工业出口贸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出口额2425亿美元,机械出口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顺差476.69亿美元。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的进程加快。我国机械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现在已经达到216个,出口市场趋于多元化。出口贸易方式发生可喜变化,一般贸易发展明显加快。同时,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我国机械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在此基础上,我国机械工业尝试着走出国门,通过海外并购,拥有了一批国际知名品牌的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优秀人才,大大提高了发展的起点。一批企业已开始从单一的产品输出转向资本和技术输出,在境外投资建厂。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在国外开办研发机构,取得了初步成功,这表明一批中国的跨国公司已经崭露头角。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机械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足以使我们自豪,但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对全局和机械工业所处的地位,有客观科学的判断,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可妄自尊大。要看到,机械工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大而不强的现状仍未根本改观,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发展方式主要依靠外延式扩张,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核心基础元器件、大型铸锻件和自动化控制装置发展滞后,关键配套受制于人,大型、精密、高效装备仍依赖进口,品牌效应不强,用户认知度还需提高等等,仍然制约着行业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要缩短与先进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机械工业由大到强的根本性转变,使命光荣,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