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站内信联系

我所了解的中国汽车工业现状2023-10-15 18:15

  汽车行业的悲哀——市场失去了大半,技术换来了多少? - 聊聊汽车的那些事儿 - 知乎专栏

  举个例子,你家有个亲生儿子,另外还收养了个孩子。收养的孩子比亲生儿子年级要大,发育的也好,又高又大。你拿东西给他们吃,让他们抢着吃。结果当然是收养的孩子人高马大,抢的东西多,吃的东西也多,亲儿子反而顿顿吃不饱。作家长的要是不干涉,当然是收养的孩子长的更快,差距越拉越大,亲儿子因为吃不饱,更加面黄肌瘦,慢慢发展成发育不良。

  孩子还小时,隔壁邻居的大孩子要欺负打骂你的孩子,作家长的,当然要保护啊。等到孩子青春期过了,成年了,出去闯荡了,自然就不用管了。

  上次说到了补贴,很多人在质疑补贴的合理性,并举了前段时间前新能源车企骗补的例子。

  针对自主品牌的政策扶持,建议不是直接的现金补贴给整车厂,而应该是消费端的补贴。

  看下前段时间英国公投退出欧盟的时候,痛苦的除了李嘉诚外,还有英国的汽车工业。

  对国产化率不符合要求的汽车课以重税,价格差拉大了,选车时自然会优先选择本土品牌的汽车。

  因为汽车工业非常讲究规模效应。国产化是有非常高的成本的,包括新开的模具费,为了满足严格的要求而花费的验证成本等。只有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国产化才是有利润的。

  上图是2015年世界各国的汽车销量。看的出来,中国的汽车销量比日本本土要大得多,比整个欧洲打包在一起也还要多。

  其他低技术含量的,如车身内外饰等国产化,核心零件和关键零部件如发动机/变速箱等还是进口,照样没有达到“换技术”的要求。

  由于规模效应,外资汽车制造商进来的时候会带自己配套的供应商进入中国。以日系韩系为例,其选择供应商时一般只选择自己体系内的供应商。而美国德国企业在选择配套供应商时,也更倾向于本国的供应商。而这些外资的供应商,虽然国产化了,但是技术上还是非常保守,研发全部放在总部,生产设备全套原装进口,只把生产放在中国。

  因为只有掌握了研发才算是掌握了核心技术。(想起了董明珠的广告语:格力,掌握核心科技。微笑脸)。

  新技术,新工艺的诞生,是无数人力物力堆积出来的。其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譬如,A公司开发出了一项新技术,此时其他竞争对手还没有对应的产品。等于是A垄断了整个市场,A的成本是100块,销售价定为200块,这时利润率是100%。慢慢的,其竞争对手B也拥有了该技术,生产成本为100块。这时,由于A技术推出的早,已经形成了规模化,还有通过设计的更新迭代,性能得到提升,成本也达到了优化,成本降为80块。如果A和B要打价格战,如果售价同样是120,A有50%的利润(40/80),但是B只有20%的利润(20/100),A的利润要远大于B。如果要打价格战,A可以把价格降到100块,此时还有25%的利润(20/80),但是此时B已经没有利润了。B这个业务就开展不下去了。

  对不起,就算你绕过了专利保护,结构上模仿出来了,材料/工艺和人家不一样,性能水平也还是天差地别。

  先不说几大依靠合资养活的自主品牌的“香蕉人”特性(中国的外表,外国的内脏),比如一汽奔腾的马自达发动机和底盘技术,上汽荣威的英国血统和“源于别克,高于别克”的逼格。

  说说自主品牌的发动机动力水平/油耗/驾驶感觉&操控/NVH/故障率,哪个能比得上合资?

  而且自主品牌的供应商体系,零部件开发流程和整车开发流程都比合资要差一大截。

  合资品牌的供应商,尤其是关键零部件和核心供应商,都是外资的(或合资)。而自主品牌,主要依靠国内供应商,偶尔使用外资供应商。

  可以说,整个供应商体系的不同,决定了整车的质量水平的差异。难道自主品牌不能用全球供应商吗?可以啊,那你成本就上去了呗。

  以前笔者在合资整车厂的时候,体系内几乎都是全球供应商。当时也没什么感觉,觉得那些供应商水平也就那样。

  举个例子,以制动真空助力器为例,某全球供应商A重量可以做到2.6Kg,但是某国内助力器做的很好的供应商B只能做到3.2Kg。跟他们交流,他们助力器壳体是1.0mm厚,我告诉他为什么不做薄一点(供应商A的壳体厚度是0.7mm)。B的工程师告诉我,他们没有CAE分析团队,不敢去尝试。当我问另外一家国内供应商C同样的问题时,他们告诉我,他们的工艺水平达不到。

  了解汽车的都知道,汽车的每个零件的重量要求控制的非常严,因为重量会影响到油耗。对于新能源汽车更是尤其重要,因为涉及到续航里程。

  同样一个零件不同的供应商竟然重量竟然能差到23%。而且这还影响到量产零件本身的成本。

  数据来源:史上最全!2011-2015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问世

  一位,是26名的延峰(沾上汽的光)。它的主营业务是技术含量偏低的汽车内饰,座椅,仪表等。

  还有一位,是81名的中信戴卡。它的主营业务是生产铝合金车轮。据我了解,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

  或许你觉得能有2名入前100名已经很不错了。考虑到中国全球第一的产量,而这些竟然供应商绝大多数都是外资的天下,令人不寒而栗。

  汽车是怎么开发出来的?-浅谈汽车开发流程 - 聊聊汽车的那些事儿 - 知乎专栏

  而自主品牌,往往没有完整的零部件开发流程和整车开发流程。由于没有流程的约束,通常是某个领导说了算。甚至可以是,领导说要提前几个月上市,就真的不顾开发周期和验证风险,真的提前上市了。某供应商跟我透露说,做某国内SUV起家的整车厂的项目,从产品开始开模到最终量产,只有3个月的时间。而产品开模,至少需要2个半月。根本没有经过整车路试验证就开始上市售卖了。

  而这些匆忙上市的车子,往往没有经过充分验证和细心调试,性能没有达到最佳,故障却是不少。

  “要是打算开个两三年就打算换车了,就买辆自主品牌,价格便宜,配置丰富。要是打算至少要开个五六年,那还是买合资吧。虽然价格贵了点,但是故障少,省心省力。”

  一方面,只有国内整车厂和国内供应商把水平提上去了,才能倒逼合资品牌降低终端售价,真正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2014年有一个新闻,几大汽车公司纷纷表示,要退出澳大利亚。仅丰田一家就有2000多人面临失业。新闻的最后一段,看了非常有感触。

  “与澳洲汽车制造业的衰落相比,全球汽车公司正在印尼等国家建设新工厂,这些国家的中产阶级不断壮大,汽车制造成本也很低,成为理想的汽车产地。”

  是的,如果你的市场萎缩,如果你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或者,只要愿意,外资汽车制造商可以在任意时候退出中国市场。

  而反观市场萎缩的韩国/日本,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的美国,为什么汽车产业在整个国家GDP还占那么大的比重?

  因为总部还有其他区域不能代替的优势啊,那里大批的研发工程师,有最好的配套供应商体系,所以其他工厂和办公大楼可以关掉,总部的永远不可能关掉啊。

  目前自主品牌虽然也在出口整车甚至海外建厂,但都是在东南亚,南美,北非等第三世界国家。远远没有打到欧美日韩的“老家”去。

  只有自己的水平上去了。才能的把配套的供应商也带出去。这样才是真正的“一带一路”。

  聊聊汽车那些事儿:每周更新一篇原创的汽车人对汽车圈的看法或原创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