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站内信联系

泰源新材料:以工匠之心 雕琢小众精品|南头“亿变”2024-01-06 12:13

  机械手在产线上快速运作,显示屏上的生产数据不断刷新,满载的运输货车频繁出入……走进中山市南头镇民安工业区工业大道23号,扑面而来的是一幅忙碌的生产景象。

  这里是中山市泰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泰源”)。历经20多年发展,泰源已经成长为国内专业生产可发性聚苯乙烯(EPS)制品规模最大的企业,是格力、美的集团、海尔集团、海信集团、TCL、奥马等家电巨头的核心供应商,也是国内泡塑行业的领军企业。

  从1998年创建至今,泰源新材料的诞生与成长,折射着南头从改革开放至今的发展足迹。泰源新材料的成功,也印证了做企业不一定要追求大而全,只要把其中配套的一环做到首屈一指,便是成功的样本。

  南头镇作为中山市最小的镇域,坐拥3家百亿级企业、8家十亿级企业、70家亿元以上企业。

  走进泰源的生产车间,各种规格型号的泡沫包装产品,源源不断地从产线上流出,经过打包装车后,将被运送到格力、美的、科龙、TCL等知名企业。在这里,每个月可以生产近4000吨的包装材料产品。

  令人瞠目的是,这个泡塑行业的国内龙头企业,前身曾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厂。事实上,泰源新材料的诞生,背后是一个南头老厂“起死回生”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众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面临改革开放后带来的一系列冲击,亟待重组改制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市场经济规律。

  中山市南头镇厂便是亟待改革的南头镇属集体企业中的一家。当时为防止国际热钱过分大幅流入,国家实行银根紧缩,但收紧银根未能抵消地方财赤,镇政府遭遇发不出工资等困局,于是打算顺应改革号召,将亏损的企业实行转制处理。

  经镇党委研究,众人一致认为当过缫丝厂的“一把手”、时任中山市南头镇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的梁会华是最合适的人选。

  1961年出生的他,先是在南头公社缫丝厂当会计。初到缫丝厂,作为优秀的年轻人自然是挑重担的角儿,除了要管好账本,还要到车间里去从零开始学习。在兼顾的车间岗位上,从工艺、生产、设备等各个方面,总结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和解决方案。

  这样的锻炼让梁会华“能文能武”,对企业经营、财务管理、设备运作和工艺技术都很熟悉,20世纪80年代便考取了会计专业助理会计师技术资格证书,90年代时被擢升为厂长。

  个人能力突出的他,由此成为挽救旧厂颓势的“第一人选”。起初,他还有所犹豫,但见党委、政府诚意拳拳,他感受到了组织的信任。“反正都是准备下海创业,不如干脆就听组织的!”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下定决心,毅然接过了当时濒临倒闭的中山市南头镇包装材料厂。顺利转型为民营企业后,重新注册为中山市泰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营EPS(俗称“泡沫”,是一种可发性聚苯乙烯)制品。

  然而,力挽狂澜显然并非易事。当时,厂里面临的难题众多,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筹措的问题。面对整厂巨大的资金缺口,梁会华心急如焚,经过反复考量后破釜沉舟,背负月息18厘的民间集资款900万元(按现在的购买力相当于9000万元),冒着巨大的风险解决了当时最为头痛的资金短缺问题。

  此后,他顶住重重压力,依照承诺按时还款,依法依规安置了旧职工:留用的留用,补偿的补偿。这于政府,是无形中拆解了事关经济社会稳定的炸弹;于梁会华自己,则犹如拆盲盒般,带着未知,却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为了拓展市场,他还亲力亲为开拓新客户,既是总经理,也是业务员,和业务团队一起四处奔波,正是这样接地气实打实的拼搏,使公司业务迅速有了起色,业务规模也逐渐扩大。

  “搞企业太辛苦了!”梁会华直言,“接手后有机遇,但这过程压力也大。那个年代做企业不需要高学历,企业主体还没有上升到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我们都是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埋头苦干。”

  如今,梁会华回忆起建厂初期的情况,那些困难依然历历在目。他刚接手工厂时,厂里还面临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能低下、客户资源稀缺、管理体制僵化等老、大、难问题,加上缺少运营资金,使得创业之初步履维艰、困难重重。当时的公司只有少量手动泡沫成型设备,月产量只有60吨。

  2000年,随着国内知名企业TCL和长虹纷纷落户,南头镇一跃成为国内规模较大、具有知名品牌企业的空调产业基地。全镇形成以家电为“龙头”,以空调和彩电为“拳头”产品的产业发展格局。随着南头镇工业经济的迅速崛起,周边地区家电业的迅猛发展,泰源新材料的客户和订单量快速增加,公司逐步走上正轨,经营状况也大为改观。

  彼时,梁会华敏感地意识到,传统产业要想发展得更好必须创新,而技术创新才是企业的出路。于是,在他创业的第三个年头,即2000年,就大刀阔斧地推进了一项改革——着手进行技术设备的改造升级。这种技术创新意识,在当时远远领先于同行。在今天,泰源新材料的技改之路也一直与时俱进。

  在随后2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泰源新材料的设备、工艺和管理都经过了数轮大胆的尝试与改革。通过更换生产线、引入先进生产设备和智能化软件操作系统,车间里密集的工人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只只飞速运转的“机械手”。

  而在此前,用工成本日渐增大,企业负担越来越重。“每月每人约6000元,是最低的用人成本,但这只是账面上算得出来的。人招进来后,要进行培训,安排好食宿,还得负责员工的生产安全、人身安全等,是人力资源成本倒逼着我进行设备改造。”梁会华说。

  他算了一笔账——“技改”之后,泰源新材料的人力成本降低了、能耗降低了,但产能和品质提高了,“我们大概节省了40%-50%的人力。”

  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投入和管理创新,泰源新材料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产能持续提升,满足了市场和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公司的竞争力大幅提升,逐步赶超同行业先进水平,占据了国内泡沫包装领域的制高点。

  对于未来的发展,泰源新材料的方向非常明确,依然是专注细分领域,把“小众产品”做精做细、做大做强。

  梁会华认为,聚苯乙烯产品不会受压变形,是很好的包装材料。聚苯乙烯不需要像纸质包装材料那样砍伐大量的树木,用的原材料是石油提炼的周边产物,并且可回收。通过高温设备加工成改性塑料,可循环利用生产塑料制品。“目前行业对它的环保要求很高,在化学工艺方面已经做到可降解了。它的应用广泛,目前还找不到更好的替代品。”得益于企业的环保战略,近年来,泰源新材料多次被评为“先进民营企业”“环保诚信企业”。

  2011年,泰源的发展版图进一步扩张,中山市泰源玻璃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一家依托高精设备,专业研发、制造、销售各类优质精美的玻璃工艺制品的创新型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家具、卫浴洁具、家用电器及其配件、数码产品及其配件等领域,走的是服务各大企业的“小众”而“精品”的路线。

  在不断壮大公司规模的同时,泰源的发展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南头镇是中山的产业重镇,每平方公里工业产值超20亿元,但产业繁荣的背后也面临发展空间的难题,土地资源短缺问题较为突出。

  2020年南头镇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立足全镇土地利用现状,及时调整工业用地规划控制指标,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快推进‘三旧’改造专项规划编制,推动土地连片开发和城镇更新,促进土地利用高效化。”

  “现在的土地资源和土地政策比不得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得向空中发展了。”梁会华再次捕捉到了大环境的变化,带领企业率先投入中山“工改”的热潮。

  2020年8月,以中山市“三旧”改造项目为契机,泰源玻璃正式启动泰源工业园项目,该项目总投入1.1亿元,仅用10个月的时间,一个建有三栋标准化工业厂房的现代工业园区便已落成。

  目前,园区内建筑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依托南头镇中国家电品牌基地的优势,引进了涵盖家电及配套产业、先进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众多优秀企业进驻,有力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泰源新材料”在规模和技术上已经领先于同行,但是公司并没有因此故步自封,而是思考如何引领行业未来的发展。

  紧跟形势,与时俱进。以人才引进、环保节能、提升服务为着力点,泰源新材料加速向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全自动化、智能化、可持续健康企业的更广阔目标迈进。

  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泰源新材料找准了精益化管理这条路子。梁会华对实现企业精益化生产的ERP尤为推崇,他认为,ERP实施的精益化管理数据真实,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生成信息发送到管理者手中。针对电耗能耗等方面,ERP可以形成数据化管理和一目了然的分析报告。“我们能实时看到生产、设备、工艺、能耗、储存及出产等方面的动态。”

  随着公司日渐上规模,他还主动出击,到新加坡、日本等国家脱产学习、培训,同时到国外大型企业参观考察,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经验,也由此逐步建立起国际视野的理念。在比较中学习,是百试百灵的真经。

  比较不同时期的营商规则,梁会华说:“以前做生意都是打人情牌,用软缠硬磨打动对方。”但这些规则如今行不通了。“现在全部都得按规按矩,采购价格透明,流程规范,所以一定要加强管理,让硬件的设备技术改造和软件的管理模式一同提升,才能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

  如今,在EPS产品方面,从产能到市场占有额,泰源新材料都已经做到了全国最强,成为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梁会华本人,也担任了中国塑料协会副会长、中国EPS专委会副主任等职务。2019年,还被中国塑料协会评为“中国泡沫塑料产业时代人物”。

  梁会华常说:“一个人做事要勤奋,不懂就问,反复验证,直到学懂弄通为止。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要有工匠精神。”

  向世界级湾区目标迈进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在诞生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本。

  南头镇作为中山市最小的镇域,面积仅28平方公里,却坐拥3家百亿级企业、8家十亿级企业、70家亿元以上企业,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3家亿元以上企业,成为中山“亩产”最高的镇,也成为大湾区“高亩产”专业镇的代表。

  在中山市南头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山分社启动中山南头民企深调研,揭秘中山南头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