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站内信联系

协同创新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2024-01-12 16:58

  大吨位挖泥船、极地探险邮轮等一批国之重器在海门制造,工业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核电超大口径不锈钢无缝管等一批制造业“卡脖子”技术在海门突破,生物技术、原创新药等一批高技术产品在海门问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来,海门协同创新成果层出叠现。

  11月30日,习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近年来,海门以建设“长三角区域性重要创新支点城市”为目标,以“创新海门”建设为突破口,聚焦“3+2”主导产业,全面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沪宁产业创新带、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大与上海、苏南地区的协同创新力度,推动创新资源集聚海门,助力产业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海门成为江苏省制造业创新转型先进地区,今年成功入选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区建设名单。

  近日,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与江苏科技大学共建的联合创新中心揭牌。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是依托南通、面向长三角地区构建的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创新中心,也是江苏船舶海工领域唯一省级重大集成创新平台。今年省高技术船舶海工论坛暨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项目路演签约活动在海门举办,会上创新中心与江苏科技大学、中国造船学会等多方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目前,该中心有多个院士加盟。

  “目前,我们创新中心已经储备了80多个创新项目,立项启动实施重大项目5项。”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说。作为子课题承担方,创新中心参与了由招商局重工牵头组织实施的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大型LNG运输船研发及产业化”,并获省立项。该船型被国际公认为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船舶,与航空母舰、豪华邮轮同被喻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10月23日,招商工业海门基地18万方LNG运输船项目开工建造。

  “海门聚焦主导产业,构建了沿江科创带、謇公湖科教城、东布洲科学城、大生科技园、省级机器人特色小镇等多个创新平台,集聚了上海、苏南和国内外创新人才、创新项目安营扎寨,提升海门创新能级。”海门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临江新区作为海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基地,在上海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与东布洲科学城联动创新,构建了协同创新中心孵化、海门基地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为吸引更多的上海、苏南和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来临江新区生物医药科创园创新创业,新区打造了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先后购置各类仪器100多件,并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运营,满足常规小分子药和生物药领域的研发需求。同时,建设化学实验室、细胞房、微生物实验室、分子生物实验室、工艺放大实验室等标准化实验室50多间,满足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如今,入驻临江新区的科创项目超过200个,创新人才5000多人,一条以生物医药科创为特质的大健康产业链加速形成。

  正余镇依托省级机器人特色小镇,充分发挥振康公司机器人及机器人关键核心部件制造商的优势,与上海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等合作,在正余建立机器人产业研究分院,集聚机器人创新要素,形成工业机器人制造的创新集群。目前,已有17个机器人项目落户正余机器人特色小镇。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海门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之一,上海浦东软件园(海门)创新基地项目落户海门开发区,最近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该基地作为协同创新的新平台,设立软件园区、智造园区,打造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高地。今年仅海门开发区落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就达9个。

  日前,由江苏海新船务重工有限公司建造的“国蛟一号”万吨载缆量新型海缆施工船——“启帆19号”顺利下水,这是国内首艘新建单个转盘装缆量超过万吨的海缆船,是国家在海洋装备领域的又一国之重器。

  海新重工作为国内特种工程船舶制造的领军企业,依托上海交大等高校和院所,实施产学研联合创新,攻克了特种工程船舶制造的“卡脖子”技术,助力海洋强国建设。2019年该公司制造的大型挖泥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海门主动融入长三角,以加快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为目标,加大与上海、苏南等地的高校、院所合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点燃企业绿色引擎。据海门区科技局负责人介绍,海门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家家都有高校、院所的支撑。今年1至10月,海门区组织产学研对接37场次,形成项目合作192项。

  招商局重工依托江苏省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实验室,聚集了上海、苏南等省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创建了产学研系统创新的模式,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近几年,该公司顺利完成了深水半潜式起重平台的自主研发,填补了国内拆解平台装备领域的空白;完成了当今世界最大吨位、最大储油量的新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的设计和建造,是业内首个同时满足最新船级社规范、巴西规范、IEC标准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

  中兴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实施产学研联合创新,攻克我国能源不锈钢无缝管的关键性技术,其参与的大尺寸金属回转体构件连续局步塑性成形技术与应用的研发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海洋工程用高强度不锈钢无缝管旋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获南通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立项。今年该公司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今年海门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首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其中有20余名硕士研究生与链上企业签订岗位合同,助力海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201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海门区政府合作建立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集聚区域内外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药企业、投融资机构的力量,创建集研发、教育、产业、服务于一体化的生态圈,提升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等药学工程技术类人才,努力实现“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本链”的深度融合,为推动长三角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作贡献。据介绍,该院开创了“企业+高校”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近三年累计在册研究生达251名。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海门对接上海,融入苏南,围绕主导产业集聚创新人才,依托创新项目集聚创新人才,深入实施“东洲英才”计划,做实“东洲智荟”“核心技术研发人才”“高技能人才”“521青年人才”等引培专项,实现产业链需求与人才供给“同频共振”、产业链发展与人才成长“同向而行”,海门成为江苏省“双创人才”的集聚地。产业创新人才驱动创新项目集聚、新兴产业发展。今年以来,海门落户科创项目178个。

  11月28日,半影光学(南通)有限公司举行产品发布会,向客商推介公司研发生产的微纳光学元器件。半影光学是一家生产半导体核心零部件的高科技企业,目前产品投入试生产。“是海门的热情服务和全力支持,让我和我的创新团队果断选择了这里。”该公司负责人鄷黎明说,半影光学项目从洽谈、签约到厂房落实、开工装修,仅用了1个月时间。付立杰博士是我国第一位毒理学研究方向的博士、国内外知名的毒理学家与风险评估专家,是各地争抢的高端人才。2020年6月,他毅然选择来到临江新区,创办了布利本迅药业(海门)有限公司,专注于新药研发。今年同济大学副教授领衔的纳米、亚微米、微球系列新材料产业化项目通过海门“东洲智荟”路演,落户四甲镇,目前公司已经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