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站内信联系

目前中国产业升级效果如何?你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有信心吗?2023-10-24 04:10

  第一,全球汽车产业涉及工作岗位数千万,涉及企业数十万家,涉及产值过十万亿。(有一说法核心总产值近40万亿,欢迎指正)

  很多人知道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庞大程度世界独一档,但是并不知道中国汽车产业是中国唯一一个能够跟房地产行业产值媲美的产业。

  车辆制造行业但凡支棱起来,堪称再造一个房地产行业,而且车辆行业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可以对外输出。

  制造业规模前十分别是汽车业,钢铁业,纺织业,装备制造业,船舶业,电子信息产业,轻工业,石化产业,有色金属业,物流业。而汽车行业又与排名后面的大多行业有强关联,汽车行业的崛起,必然能够带动一系列相关制造业的高度繁荣。

  所以看中国制造业升级如何,看一个国产车替代就完全足够了。汽车行业不是技术要求最高的行业,但必然是提升国力最重要的产业。

  第二,中国是世界第一汽车市场,高于第二(美国),第三(日本)之和,销量(2500w)约等于一个美国(1500w)加两个日本(450*2)之和。2021年,全球每卖三辆车,就有一辆落地在中国。

  做好国产车替代,即可实现制造业升级的大半目标,顺便做好海外市场,估计其他啥都不干都能人均2万美元。

  国产车去年市场份额增加6%,近43%,单车均价大幅度提升。实现了市场销量和价格的双提升。新能源车渗透率2019年是4.7%、2020年是5.8%。2021年直接翻了一倍多,接近15%。2021年12月份,新能源车渗透率接近20%,国产品牌新能源车份额近80%,新能源车每一天都在中华大地上飞速增长。

  新能源车受产能限制极大,20%渗透率根本无法体现当前市场份额,各大新能源汽车厂家不断增加投资,增加产能,比亚迪更是狂开八个厂,新能源车迭代速度极快,上升空间极大,对进步空间不大的油车的迭代和碾压已经提前到来,欧阳明高,王传福等大佬预测2022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35%左右,继续翻倍。个人认为2022年底渗透率至少40%+,既每100辆车中有40辆是新能源车。

  第三,新能源汽车国产化替代和燃油车国产化替代不可同日而语,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过去国产汽油车主打性价比,最重要的发动机,变速箱以及跟它配套的相关部件大多依旧需要进口,制造业中最肥美的部分被外资吞食。国产车既要销量,又被外资蚕食利润,只能通过残酷的对内压榨保持车辆性价比,别人吃肉,你就只能喝汤。

  国产特斯拉用了一年完成了近95%的国产替代,外资壁垒完全破除,剩余的产业链中国制造已经可以完美嵌入,不再需要消耗海量外汇进口零部件,甚至逆转做到零部件对外输出,国内部分供应商已打入特斯拉全球供应链,不仅仅是特斯拉中国的供应商,和国际顶尖供应商同台竞技的日子已经到来,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一起吃肉,一起喝汤的日子已经到来。

  中国的燃油车产业链充其量只是辅助配套,基本不涉及核心。而新能源车产业链已经可以成为绝对主力,电池作为核心且价值占比最高的部件约占整车成本40%-50%,中国目前有较大优势,从矿产到成品一条龙全部吃完,甚至可以对外输出,和燃油车时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比亚迪目前在几乎所有零部件都国产的情况之下,单车价格比大众高了2万元,依然供不应求,且价差仍在持续扩大,国产新能源车不单掌握了自主生产权,也逐渐掌握了最重要的定价权。

  第四,中国是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最快的国家,2023年完全退出,既中国是世界上新能源车市场化最快的国家,其他国家仍旧在摸索的时候,我们已经产业化的道路上领先一大步。这表明了中国的新能源车几乎确定是全世界第一个新能源车竞争力超过传统燃油车的国家。

  中国市场上,除特斯拉外,外资基本没有任何竞争力,而特斯拉只占中国新能源总销量约10%左右,连特斯拉都能在外面大杀特杀。这证明了国产新能源车在全世界都非常能打,非常能打,非常能打!

  最后总结,新能源车替代已经在全世界大规模展开,其中中国市场无疑超前一大步,去补贴的过程已接近尾声,证明中国市场上,新能源汽车目前的产品力已经足以替代燃油车,去除补贴之后,竞争力零界点大概介于2022到2023年之间,跟当年中央估计的差不多,此后每次新能源每一次技术迭代,都是加速燃油车的死亡。燃油车技术迭代可能三五年一次,每次换汤不换药,而新能源车的技术迭代,堪称半年一小变,一年一大变。

  新能源的底盘集成,车辆结构,外观设计,安全优化,智能化,车辆一体化,电池密度管理,等等等等,太多太多可进步空间。而燃油汽车,能挖掘的潜能基本殆尽。

  但是目前中国厂商偏科极其严重,传统厂商,新势力,独一档的比亚迪都存在各自严重问题。国际化经验欠缺,管理能力存疑,新能源车的突然爆发导致措手不及,未来几年依然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跑马圈地,国际化力度严重不足,未来实行走出去战略时,先发优势可能要被抹平不少。电池行业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行业普遍认为固态电池未来5-10年能够产业化,中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积累尚有不足,如何在这5-10年内扩大市场份额,树立品牌,完成积累,同时补好固态电磁的技术差距,尤为重要。

  其实销量只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已经成为行业引领者,只要成为引领者,必然手握品牌溢价优势,海量专利和行业标准,未来不少企业即使依靠专利都能过得不错。发动机和变速箱很难造吗?其实不难,难的是别人走过很多条路,找到了最好的路,并且在每一条路上设置了专利壁垒,今天我们先走一步,那么设置壁垒的就是我们。

  个人认为目前制约国产车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产能,而在于管理!产能可以用钱砸,但是管理能力需要多年的修炼,提升管理能力,赶紧走出去,走出去跑马圈地,特斯拉都能风靡全球,大众id系列在中国打折都卖不出去,却能在欧洲称王,赶紧打出去!外面都是小学生!

  中国新能源车真的很强,目前很多人感知不到,因为品牌的提升和技术迭代是有滞后性的,尤其是车辆这种动辄使用十年的耐用品。

  最近挪威冬季测试,比亚迪唐荣获第一,你们没看错,不是理论上低温表现更好的三元里电池,不是风阻更低的轿车,不是车辆更轻的其他车,更不是某些号称三电“秒天秒地”的车,而是一部理论上最耗电的suv车。还是那句话,赶紧打出去,外面都是小学生。

  2022年3月份,新能源车在中国的渗透率已经到达30%,国产车继续高歌猛进,目前限制中国人购买新能源车的因素只有产能,中国人民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果然不是一般人能比,目前原材料受限超过预期,但维持年底渗透率40%目标不变。

  中国电动车发展真的太卷了,两个月不见,又卷出很多款新能源车,而且进步挺大的,目测整个外网加起来都没有中国新上的款式多,其中华为值得关注,短短几个月就能在30万价位站稳5000辆的销量,这是复制mate7的节奏了,未来可期。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海豹这款车,按照参数理解,海豹可能是一款在全世界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量产新能源车,极有可能是未来新能源车发展的方向。

  简单来说你要极致的运动(特斯拉)就必须放弃舒适(国产车),要舒适型(国产车)就必须放弃极致的运动(特斯拉),两者都想兼顾但上限必然有限(极氪),但从海豹的参数来看,比亚迪通过了一系列电子和底盘技术实现了有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款两者都能做到极致的车,做到真正的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运动性毋庸置疑,83.5的麋鹿加上itac太离谱了,这必然是一款操作上限极高的电动车,但对舒适性存疑,比亚迪在这方面的调教能力还是存在一定疑问的,希望通过堆料把质感做上去。

  但无论如何,方向出来了,技术出来了,那么成熟只是时间问题,未来只会越来越好。

  当然有信心,作为冶金行业从业者,至少基础性的冶金行业对外技术依赖一直在下降,我刚工作的时候,国内精炼和精炼以后的技术和设备严重依赖欧洲企业,那个时候都有很多笑话。

  你们认为严谨的德国人,就是那个著名的西马克公司,给国内成套做板坯连铸的工程图纸,有一次做转化设计,他们图纸的图框里居然出现了两个中国业主的英文名字,很显然就是把上一家业主的图纸拿来修改,结果图框忘改了,这个事国内工程设计行业里也属于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常事,只是感概十几年前的西马克,奥钢联(西门子),日本钻石,意大利达涅利等等公司实在是生意太好做了,也在于没有冶金部之后,技术引进和攻关上没有有效组织。

  后来国内冶金行业的五大设计院和中冶连铸西重所等等这些公司发现这些东西利润太高,就开始了模仿山寨之路,结果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在相当多的子项上都有突破,尤其LF,RH,脱硫,LT,板坯连铸,小方坯等等长流程领域吧,基本都差不多能做到取代,西马克现在在国内项目上的报价已经和五大流氓差不多了,开始拼价格了,员工也在地化了,采购更是中国本地化了,日本钻石公司好像已经退出中国市场了,好多年没听说这个企业的动态了。这就是一个产业链完备有自己技术体系国家且市场巨大的好处,就算逆向工程就算山寨你也的有人去做,你也的有体系嫁接!市场大才能敢投入研发,因为有预期!知道中国市场占世界一半,因为产业链完整,我做设备设计非标设计的时候知道一定有一重二重类似的企业去做成品,有企业能接住你的图纸去做机加工,有无数机械电气仪表企业去做配套。对外资来说也会降低成本,因为可以就地培养子供货商,做系统集成。

  现在短流程的DRI+电炉还是不行,因为国内短流程项目太少,所以没人弄,这几年国内的五大流氓都在搞技术攻关和实验。毕竟刚和俄罗斯签了新约,短流程更依赖天然气。DRI技术目前是美国做的比较好,大电炉是意大利做的好,原因是他们在中东做的年头很长,中东因为富有天然气所以基本都是短流程,国内冶金最大企业目前也已经和狗大户谈好在狗大户投资短流程,应该不会少于500万吨产能,狗大户嘛,所以减碳方面中美欧都在抢市场,风电光伏发电等等都在玩,不过是很多国家来说没机会了,只能引进了。

  当然如果说到个人工作不太建议进来的,国内建设高峰期已过,逐渐产能在外移,也在做一带一路的投资和建设,所以未来海外项目会多,但是海外项目怎么说呢,长长见识没问题,但是一去基本都是三个月起步的,唉,挺苦B的,尤其是有些国家确实不太安全,补一句,其实和你想象的不一样,伊朗很安全但是网络差,规矩多,项目周期巨长。

  2002年,中国汽车工业的总产值是7467.6亿元,占当年GDP的7%左右,2021年,中国汽车工业总产值突破10万亿,占全国GDP总量近10%,远超房地产行业的77561亿,是当之无愧的实业冠军。

  我们首先看钢材:汽车行业要用到大量的钢材,尤其是薄板。这些材料比房地产行业使用的螺纹钢,制造难度起码高二个等级,以前中国主要靠进口,但随着汽车工业需求不断扩大,刺激钢铁行业纷纷加大科研投入,现在中国的薄板制造技术早就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开始大量出口欧美国家。说到出口,就忍不住要吐槽房地产:不但毫无能力出口创汇,反而要消耗大量的外汇去买国外的铁矿石、铜矿石和铝土矿来满足建房需求,更别说要占用国内大量的宝贵耕地了。

  我们再看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汽车可以带动上游钢铁、石化、有色、塑料、橡胶、玻璃的需求,也会扩大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复合材料等高精尖设备与材料的使用量,更可以有效拉动物流、金融、销售、广告、水泥、建材等服务业和建材行业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讲,汽车行业带动的产业链,比房地产能带动的产业链更深更广,而且更能够促进中国的产业升级与弯道超车,其中,新能源汽车就是最生动的例子。

  从近代的发展维度看,一个国家要想跻身发达经济体的行列,最重要的手段和标志,就是汽车工业的竞争力与潜力,美德日韩等国的成功经验就是最好的榜样。

  工业中有几根擎天之柱,要么产值巨大,要么技术绝顶,极大的拉动经济和科技,只要观察他们的情况就能一叶知秋。

  1.汽车工业,这是一个巨无霸产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GDP占比接近5%,算上其配套产业甚至能到10%。国内目前中规中矩吧,已经做大,尚未做强,不过已然升级突破已在路上,前景明朗。在无往不利的产业政策下,新能源汽车换道超车,高歌猛进,动力电池天量投资下去,已经能预料到不远的将来,必然能结出几颗灿烂的果实。

  2.石油化工行业,这同样是一个巨无霸产业,GDP占比近7%,各类塑料制品,高分子材料等等都涵盖在内,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目前已经在产业升级中,中国企业虽然不是最顶尖的,但也够强,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主要还是规模不够大,世界影响力不够大,发展方向是走向世界。

  3.有色金属产业,这又是一个巨无霸产业,GDP 5%级别,这个行业大多是技术含量不高,挖矿嘛,实现自动化和环保就已经算是产业升级了,这些基本已经实现了。还有一些比较有技术含量的冶金,现在很不错了,尤其是稀土产业,别看卖的便宜,技术能力妥妥的世界领先,垄断级别的,徐光宪院士搞的新技术,中国稀土之父。中国是最大的稀土进口国,也是出口国。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国外没冶炼能力。总之这个产业主要方向也是走向世界,稳打稳扎即可。

  4.钢铁产业,又一个巨无霸,5%级别。这个产业一言难尽,遍地是低端的粗钢,白菜价。这锅房地产得背着。当然高端也不少,汽车用钢,热成型钢板,各类特殊钢材,高铁轨道车轮,航母甲板,船舶用钢。中高端产品在国内基本已经站稳了,还剩一些需要攻关,低端就只能靠一路一带输出了,全升级成高端产品不现实,这么大规模,你非得垄断全球才行。总之,要做的是输出产能,继续科研。圆珠笔那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不可能所有高端都去搞,那到最后非得搞的大家集体亏本喝西北风,国外同仁怨声载道,自己也不挣钱。捡一些有巨大经济效益,技术效益,不可替代的搞,目前看搞的很不错,中高端站稳脚跟了。

  5.装备制造业,工程机械三一,徐工这些,中端为主,高端也有。机床,中低端。光刻机,落后时代。这个行业产值可能没那么大,但是科学技术拉动效益很强。特点是高端稀少,有一些又不可替代。有一些升级很难,因为不挣钱啊!缺乏机遇,短期内希望不大。

  6.电子信息产业,这个也是5%级别,这个产业玩家不多,也就美日韩中,和那几家比妥妥的落后,尤其是芯片。如果和其他国家比,那又妥妥的大佬。所以现在也能吃到不少份额,手机,各种电子产品卖的都不错。不过升级已经在路上,高端产品难度不小,不过相信拉长到20年这个级别,肯定能啃下一部分来。这个行业,主要是能够搞到避免卡脖子,能挣大钱就算大胜利。

  7.造船业,产值不算大,和前面的几个比是和小不点,不过对科技带动力量大。军工很先进,民用还在中端。民用对手主要是韩国日本。军用对手是美国。民用升级不是很迫切,卡不了脖子,挣钱也不多。军工很迫切,核动力航母还没搞出来,海军还等着用。

  8.航空航天,这个行业同样是玩家稀少,主要是联合国五大流氓。体现的主要是科技的力量,挣钱还任重道远啊,而且相比顶尖水平差距甚大。短期内希望不大。不过也不必垂头丧气,虽然不是顶尖,但我们也是超级大佬,B格满满。

  9.电力/能源,通信,轨道交通等等一些基础民生行业,产值也巨大,技术现状不用过多说了,已经很先进了。光伏,电网,5G啥的都挺不错。

  综上,中国制造现状不仅大,而且很强,但是强的不全面,尖端技术有不少突破,但是低端的也很多。各行业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相比是呈金字塔模式,差不多各产业中游水准,个别顶尖。但一个国家不可能所有行业全做到顶尖。所以如果按国家来比,世界前五没问题, 我对产业升级比较有信心,10年就会有明显效果。 简单点大家多观察汽车行业,电子/信息/网络,能源行业就可以知道产业升级的态势。 前两个代表民用消费主力,后一个是每次科技革命的重点领域。 能源进化史就是一部科技革命史。

  石油工业,确实一直在升级,绝大部分设备都是国产,能被卡脖子的几乎没有了,国外出现什么新技术、新设备,国内供应商很快就把他做成白菜价满世界卖。

  当然,替代的设备国内都有,只是质量跟不上,大概相当于用拼夕夕九块九包邮的东西代替旗舰店的东西,东西看上去是那么个东西,就是差点意思,所以很多石油钻井承包商不差钱的话,还是愿意用一些进口设备的。当然喽,谁要用进口设备,国内领导们都要让他一层层报说明,为啥不能用我们自己的东西,为啥必须用进口货?然后转过头来就问国内生产商,进口货一半甚至十分之一的价格能不能造一个同样的东西出来?造出来保证优先采购--这样一来二去,什么国外的好东西都搞出来了。

  智能化、自动化、大数据化不断应用,远程实施监控系统、各种数据系统现在都成白菜了,到处都是。

  但带来的问题就是不断压缩人工数量,现在钻井承包商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工成本,毕竟长期野外作业,没有高工资很多人是不来的,自动化承接了很多原来的人工工作,也因此需要的人员数量不断减少。这也是工作岗位不断减少的原因之一吧。

  另一个问题就是自发的技术不多,多数还是喜欢走捷径,就是仿制,美国提出个什么新概念,我们就一窝蜂地上,但是自己提不出什么新概念、新思路,就算有,也得不到太大重视,更很难得到资金支持去研发,更容忍不了研发失败、投资打水漂。——所以往往是美国搞出比较成熟的新概念了,我们要么仿制、要么搞二次研发,这样失败的概率大大降低。——比如页岩气/页岩油开发技术,号称革命性技术,也就是美国人提出这个概念后,我们马上也搞出了自己的页岩油气开发技术,但是美国人没有搞成功之前,我们是不会下手的。